我國坡面徑流小區的起始
來源: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網站
作者:天水治理監督局 安樂平
徑流小區
徑流小區是對坡地水土流失規律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規律進行定量研究的一種測驗設施。一般由邊埂、邊埂圍成的小區、集流槽、徑流和泥沙集蓄設備、保護帶及排水系統組成。徑流小區測驗是為了解決大范圍的水土流失問題,因而規劃時既要考慮代表周圍環境,還應注意外推到其它地區的可能性;其次要考慮極端狀況,如極大、極小坡度的試驗、極端降水試驗等;規劃時盡可能保持原有土壤地形等狀態。徑流小區測驗的主要內容是降水、徑流及泥沙觀測等。
我國很早就開始了水土保持工作,最早的坡面徑流小區――天水梁家坪坡地徑流小區早在1943年就建立了。
1943年,在羅德民(Walter Clay Lowdermilk)、蔣德麒的協助下,在天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水土流失徑流觀場——梁家坪徑流場。1945年開始試驗記載,歷時13年,先后有張德常、張紹鈁、高繼善、閻文光、華紹祖、蔣長龍、賈紹禹、周長華等主持試驗研究。建國前布設19個小區,主要開展不同坡度、不同農作制度和陡坡地農牧試驗;1954年增設農牧輪作、帶狀間作及梯田地埂加橫溝試驗,布設小區38個;1957年增設深耕、施肥、播量及林牧試驗,小區增加到44個。
梁家坪坡地徑流試驗設計標準較高,設施相對完善,是我國開展最早,歷時最長徑流小區試驗,開創了我國水土流失試驗觀測的先河。積累了非常寶貴的水土流失觀測資料,揭示了降雨、坡度、耕作措施、農作物等對水土流失量的影響,這些成果被廣泛采用,為研究“丘三區”水土流失規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 |
![]() |
徑流小區確實在水土保持監測中非常重要,但不得不說建設徑流小區也是費時費力的。近期北京圣海林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便攜式徑流小區”實現產品化。不僅具有徑流小區的監測功能,又能方便攜帶、安裝。